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

作者:廖晨兰    发布时间:2015/11/14    浏览:483
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

——对微课应用的再思考

王竹立

(中山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275

[摘要]微课研究正在陷入两个误区:一方面对微课的定义陷入繁琐论证之中,二是试图用微课改变学校内的课堂教学模式。微课是为在线学习而生的,是一种在线学习资源,应对现有的网络视频资源进行“微课化”改造。教育变革可能不是通过改造课堂而实现的,而必须通过发展网络教育与在线学习才能取得突破。

[关键词]微课;课堂教学模式;网络教育;在线学习;零存整取学习策略;教育O2O;混合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初识“微课”

微课刚热起来的时候,教育部全国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段露航博士曾问笔者:王老师,你对微课怎么看?那时笔者对微课还了解不多,随口说了一句:大概也是像以往的一些信息化热一样,一阵风就过去了吧?

没过多久,在一次被黎加厚教授命名为“标点符号联欢会”的微课沙龙上,笔者见到了微课概念的提出者胡铁生老师,于是向他当面请教微课的来龙去脉。胡老师告诉我,当时他作为市教育局负责教学资源评比的工作人员,发现老师们拍摄的课堂教学实录,在专家评审时根本无法一一看完。很多专家只看了开头一小部分就不再继续看下去了,他觉得非常可惜。于是,产生了让老师围绕一个小知识点制作微视频来参加评比的设想。正是这一从实际出发的设想,导致了微课概念的诞生。

微课甫一提出,就受到热捧。据《佛山日报》201174日报道,佛山在全国首创的“微课”模式,在市民中掀起“淘课热”。短短两个月,网上访问量就超过15万人次。[1]教育部高层领导对微课非常重视,大力推动微课的研究与应用。全国性微课大赛正紧锣密鼓地筹备,黎老师他们正在为中小学教师开展微课进行培训。

在那次座谈会上,笔者被要求就微课发表看法。仓促之中,笔者表达了对微课的四点意见:第一、微课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创新实验;第二、微课可能在网络教育与非正式学习领域更有发展潜力,应该与零存整取学习策略结合起来,开创一种全新的网络教育模式;第三、微课不大可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但可以被传统课堂所利用。例如老师们在上课时可以利用一些优秀的微视频辅助教学;第四、微课要精,不能滥;必须选择优秀的教师制作一批优秀的微课才有意义。

那次座谈会反响较大,媒体也有报道,以至于笔者也一度被外界认为是微课的积极鼓动者之一。其实,笔者对微课的态度依然有所保留。记得当时在座谈会上,笔者说微课不大可能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黎加厚老师还追问了一句:到底会不会?笔者也再次回答:不会!后来又有一些人问笔者对微课的看法,笔者写了一篇题为《微课热是暂时的,但微课是长期的》博文作为回答。表示:这一轮的微课热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发起、各种微课大赛推动的;一旦各种大赛落幕,热潮就会逐渐减退,这几乎是近年来各种“教育信息化热”的常态。

因为,微课只是对教学视频作了一点小小的变革,和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数字叙事热、电子书包热、电子白板热、翻转课堂热一样,都是一些基于数字技术的、带有过渡性质的变革。这些变革不可小觑,它们都在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着不懈的“蚕食”,使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影响范围不断萎缩。但要说是革命性的变化,还为之过早。

为什么又说微课是长期的?因为微课恰好符合了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的需要。以往教学视频大都是对课堂教学的实录,时间很长,在网络上传播的时候,很难让人有兴趣看完。改为短小精干的微课之后,正好符合了网络学习者碎片式学习习惯,所以,这种微视频形式必将长期存在下去。

后来笔者受邀参加全国微课大赛作品评审,看了一批微课作品,并在博客上推荐了一些微课,书面回答过北大汪琼老师的研究团队关于微课问题的提问,并接受《中国教育网络》杂志的邀约,

Copyright@2009-2018 株洲市南方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湘公网安备 43020302000273号

湘ICP备18002763号-1  湘教QS7-200505-000292   投稿入口 校内办公入口

株洲市南方中学 学校地址:株洲市芦淞区董家塅

招生热线

0731-28550326

2855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