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天才”少年之死带给教育的思考

作者:廖晨兰    发布时间:2016/2/27    浏览:427

“史学天才”少年之死带给教育的思考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员线教平

  一个高中生,一边在备战高考,一边出版几十万字具有学术分量的著作,他就是已经出了两本专著的西安中学高三学生林嘉文。昨日突然传来噩耗,林嘉文自杀身亡,这一天才少年的离去,让人唏嘘,他究竟是怎么了?(225日《华商报》)

  十七八岁的年龄,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短暂慌乱,对人生和未来的暂时迷茫,对于普通少年而言在所难免,但何至于走上人生的绝境?“史学天才”少年之死仅仅是个人因素吗?它在留给人们关注这类群体的同时,又带给教育怎样的思考?

  天才或资优生普遍要求完美,他们追求卓越、学习快速,但也让他们在无法尽如人意时,容易受伤害,造成内心的冲突与不协调。这些现象称为“过度激动”,波兰学者达柏斯基认为,过度激动的特征包括用不完的精力、较敏感的感官知觉、高智商、永不枯竭的好奇心、想象力特别丰富、极端的情绪高低潮等。美国心理学者Michael Peichowski也认为,过度激动增加智力和情感的发展,但也会产生冲突与紧张。

  但这些问题对于天才学生而言都算正常,如果干预得当,悲剧或许是可以避免的。据相关资料,国外一些学校为每位天才学生制定了个性化学习计划,聘请相关大学的硕士生导师以上的学者,引导这些学生完成优长学科的超前学习或者聘请专门的教师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等。

  林嘉文小小年纪就被舆论称为“史学天才”,其论著水平甚至被著名历史学家盛赞为“一般的博士也达不到”,在老师眼里,他几乎是板上钉钉的重点大学的苗子,在同学眼中,他是让人仰望甚至难以企及的少年。但这些都是外界看到的现象,在这位天才少年的内心深处,却是他对自己的迷失和困惑:

  126日晚,他发的一条微信说:越发不明白自己这么拼是为什么,如果说是为自己,那只能说是为拼而拼。一份写于23日名为“最后的话”的遗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

  遗憾的是,这些苦痛和压抑在天才炫目的光环下,被家长和学校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掉了。我们的社会和学校不仅没有教资优生如何适应成人世界的生活,自然也无法体味他们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压力和心境。

  对于天才少年这个群体而言,走上绝境的或许只是少数,但如何对待他们却是个永久的话题。对此,《我的天才噩梦》一书作者凯莉说,虽然社会上不乏快乐成功的天才,但许多天才并没有发挥潜力,甚至完全被社会浪费掉了。

  当然,18岁“史学天才”少年之死带给人们思考的,还不只是如何对待天才少年这类群体这么简单,而更应该透过这件个案,让我们意识到,其实每一位学生在其成长路上都有不同的压力和心境,我们教育改革的最终使命和目标其实就是教会他们如何看待和认识自己、如何看待并认识他人,如何看待和适应社会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展现他们的应有价值,创造他们的美好未来,并为社会的美好尽自己一份责任。

 

Copyright@2009-2018 株洲市南方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湘公网安备 43020302000273号

湘ICP备18002763号-1  湘教QS7-200505-000292   投稿入口 校内办公入口

株洲市南方中学 学校地址:株洲市芦淞区董家塅

招生热线

0731-28550326

28552555